公司新闻 |
企业家的创新惰性
发布日期:2016-09-05

总体来看,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抑制创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果极易被竞争者无成本地大量模仿。因此,对创新者来说,他们的创新激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在还没有充分从已转化为商品的创新成果上获取到足够的利润、创新成果还没有处于其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企业家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始新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家出于对技术成果转化商业价值的考虑反而会产生抑制创新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非个别现象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分手和决裂”。
创新迟钝
创新是需要激情的,如果稍有创新,便一劳永逸,依靠传统的惯性生存,以为可以吃一辈子老本,就会导致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大幅度下降。
对市场环境微小变化的敏锐直觉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面对市场创新需求的变化时,企业家会运用个人和组织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巧进行决策。一旦创新成功,企业家便会自动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组织处理问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
这就使成功的企业家比失败的企业家更容易患上“成功综合症”,即在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及竞争压力时,认为似乎沿用曾经的成功经验是解决问题*便捷的方法。并且,由于过分强调现有的成功模式并把它作为目标,随着成功不断地被复制,经营模式便演化为固定形式,创新的热情逐渐消退。
创新乏力
创新乏力是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不够水平的、是缺乏成效的。
能充满自信地克服阻力把事物完成的能力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身上,这就是企业家的特质和职能。所以,创新虽然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但能够**企业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这是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与“素质高”的分别只占13.3%与10.1%;认为企业家队伍“数量缺乏”与“素质低”的分别占62%与40%。
由此可见,无论一个企业家有多么强烈的创新和成就动机,在其追求自我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
抑制创新的根源:市场因素
创新成功之后新进入者将成为未来的垄断者,也有可能替代现有的垄断者。而现有的垄断者进行创新只能替代它自己,所以他们能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要少。
这种替代效应将使新进入者比已有的垄断者有更强的动力来进行创新。同时,当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会引发竞争者无成本的模仿。这样创新引发的利益既不能完全被创新者独占,也无法完全扩散到使用者手中。
创新迟钝的根源:组织因素
组织惯例是企业在专业化生产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成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具有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和非完全流动性,并且,这一特征使其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当环境发生变化或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家和组织便会首先寻找以往成功的经验,这往往会成为今后发展的桎梏,也往往促成了企业家形成“成功综合症”。
同时,公司大多数时候的决策不是由利润**化而是由组织惯例决定:即公司内部实行得很好的活动模式决定。所以,公司不会经常改变它们的惯例,而且改变对公司来说成本很高。
事实上,这种惯例依赖能使整个组织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做到快速决策,因为它节约了组织成员由于完全理性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依赖也使得组织忽视了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组织往往在出现危机以后改变了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但是对组织惯例的依赖仍在多数时候大大推迟了企业解决新问题的时机。
创新乏力的根源:个人因素
企业家的学习既是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复制以及传播过程。企业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仅通过自身的学习充实了管理知识、提高了管理能力,而且在“干中学”和不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是企业独特性竞争优势的重
企业从外部吸收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不同,具有新的启发作用。